《赤壁赋》中曾有云:“且夫天地之间,物各有主,苟非吾之所有,虽一毫而莫取。”这一话意在提醒我们,若不是自己应得之物,即便是一点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能夺走。也正如古语所说: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。”如果一个人图谋霸占原本不属于自己的财富,这份不义之财不仅会让他内心不安,甚至还会招致最终暴露和惩罚的结果。
在上世纪80年代,山西省的一位老农,在砍柴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个藏金洞。出于贪欲,他决定独占这些财富,但在带着黄金去银行兑换时,竟然被当场抓捕。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意外发现藏金洞
展开剩余87%发现藏金洞的老农姓杨,居住在山西省平鲁县(现平鲁区)。与周围的村民一样,杨老汉一家过得并不富裕。年事已高的杨老汉,为了谋生还需要每天辛苦劳动。虽然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,但在上世纪80年代,许多家庭仍依赖木柴做饭,杨老汉家也不例外。所以,在闲暇时,杨老汉常去山里砍柴。
有一天,杨老汉照常上山砍柴。由于接连的暴雨,山路变得泥泞难行。可是家中的柴火已经快用光了,于是他天一亮便匆匆出发。由于连日暴雨,当地黄土高原的地质已经松动,发生了好几次山体滑坡。杨老汉抱怨道:“要是能发现点古董,那岂不发财?”
杨老汉的想法并非空穴来风,附近村子确实曾有人发现过古文物,且都捐给了当地博物馆,村民还因此获得了奖励。这让杨老汉心生一丝希望,继续前行。走着走着,他突然发现,山体塌方的地方有一个隐约可见的山洞。杨老汉对这座山的地形非常熟悉,洞口明显是被雨水冲出来的。
充满好奇心的杨老汉走近洞口,发现这个山洞看似是人工凿出来的。出于好奇,他决定进去一探究竟。他想:“这是不是某个地主的藏宝洞?”然而,站在洞口,杨老汉犹豫了。山洞里一片漆黑,他担心里面可能有野兽或者掉进去会很危险。正当他徘徊不前时,几位路过的村民嘲笑他说:“老杨,还不砍柴,守着个山洞干什么?”
杨老汉回道:“休息一下,老了,腿脚不方便。”其实他内心充满了私心,担心万一真的发现宝物,自己无法独占。村民们渐渐离去,而杨老汉仍然站在洞口,心中犹豫不决。最后,他决定鼓起勇气,拿着柴刀和自制的火把,慢慢进入山洞。
山洞里并不深,杨老汉觉得它就像是一个存放东西的地窖。可他摸了一圈后,并未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物品。正当他准备失望而归时,突然脚下一滑,跌倒在地。他愤怒地站起来,仔细查看地面,发现有两块铜板嵌在地下。他用柴刀小心地刨了出来。
这两块“铜板”明显不同寻常,因为它们上面刻有奇怪的字。虽然杨老汉不懂这些字的意思,但他还是觉得这些铜板可能很值钱。他猜测山洞里可能还藏有更多的宝贝,于是拿起柴刀四处挖掘,果然在洞壁上发现了更多像黄金一样的物品。
杨老汉暗自高兴:这里一定藏着黄金!但因数量太多,他没有足够的工具,只能打算回家找帮手。于是,他带着铜板赶紧离开山洞,临走时还特意把柴火堆在洞口,做了些伪装。
占为己有
杨老汉跑回家,迫不及待地把铜板展示给妻子看:“你瞧,咱家要发财了!”看到这两块铜板,妻子疑惑地说道:“这不就是两块破铜板吗?”杨老汉解释:“这可不是普通的铜板,上面刻着字呢!”妻子这才注意到铜板的不同,感到有些惊讶。
杨老汉并不清楚这两块铜板到底值多少钱,他想着晚上儿子回家后,让他看看是不是金子。儿子曾在矿上工作,对这些金属材料比较熟悉。当天晚上,儿子回家后,杨老汉把铜板递给他。“这看起来像金子,但也可能是黄铜。”儿子说道。杨老汉听后又高兴又失望,若真是黄铜,那岂不是白激动一场。
为了确认这是不是黄金,杨老汉决定第二天带着铜板去金店看看。到了第二天一早,杨老汉带着儿子来到镇上的金店,递给老板两块铜板。老板拿着铜板观察了一会儿,然后告诉杨老汉:“这是货真价实的金子!”
这话让杨老汉激动万分,几乎喊出声来:“这真是金子!咱们发财了!”他赶紧拉着儿子离开了金店,心中打算着如何运出山洞里的黄金。
兑换被抓
杨老汉决定趁夜色,把黄金运出山洞。夜幕降临,父子二人准备好马车,悄悄出发。到了山洞,杨老汉检查了一遍,确保没有被人发现,随后开始用工具挖取黄金。经过一晚的辛劳,父子俩终于把山洞里的黄金运回了家。
然而,第二天早晨,杨老汉却陷入了困境。家里的黄金多得难以处理,他突然想起之前去银行兑换过破损的钱,于是打算带着黄金去银行兑换现金。为避免引起银行怀疑,杨老汉带着两块黄金前去兑换。接待他的银行工作人员发现这些黄金有些不同,怀疑它们可能是古董,于是向行长报告了此事。
行长认定这些黄金可能是文物,于是报警处理。杨老汉被警方带走,在询问中承认了自己发现黄金的经过。警方查验了杨老汉家中的黄金,并跟随他找到了山洞,最终确认了杨老汉的说法。
黄金的真正主人
黄金上的古文字引起了文物专家的注意,经过翻译,专家们确认这些黄金与唐朝时期的张通儒有关。张通儒是安史之乱中的唐朝将领,曾在战乱中将这批黄金藏匿。专家推测,这些黄金可能就是张通儒的财宝,因战争遗弃在此,直到杨老汉的发现。
尽管杨老汉的行为触犯了《文物保护法》,但由于他主动交代且态度诚恳,最终只受到了批评教育。这一发现对于历史研究具有重大价值,也提醒我们每个人都应珍视和保护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。
发布于:天津市